时间:2024-08-08 04: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8980
医保支付方式是医保经办机构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的具体方式,包括按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不同方式对临床诊疗行为有不同的引导作用。我国先后启动DRG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试点。到去年底,超九成统筹地区已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改革后,改革地区住院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占比下降到1/4左右。需要说明的是,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绝不是简单的“控费”,而是引导医疗机构聚焦临床需求,采用适宜技术因病施治、合理诊疗,避免大处方、滥检查,更好保障参保人员权益。改革后的支付标准随社会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变动等适时提高。每年,医保基金支出都维持增长趋势,并高于GDP和物价的增幅。
7月23日,《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开发布。8月3日至4日,国家医保局连续召开3场DRG(按病组)/DIP(按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直播解读会。按病种付费模式下,医疗机构添置新设备或给患者使用价格高的新药,会不会产生成本压力?如何有效缩短病人住院天数,避免医保支付超额?医务工作者看诊过程中使用新药新技术“花超了”,绩效收入会不会受影响?对医疗界及其广大网友关心的热点问题,两天的解读会,医保局、专家、医院代表等齐聚,解疑答惑、明心定向、分享经验。
医院:必须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成本控制
截至2023年底,全国384个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其中,开展DRG付费的城市190个,开展DIP付费的城市192个,天津、上海两个直辖市DRG和DIP并行付费。改革对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规范诊疗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入,部分地方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反映现行分组不够精准、不够贴近临床等问题,希望国家对分组进行动态调整。为有效回应各方关切,国家医保局通过医保信息平台收集医疗机构真实历史数据,其中DRG收集2020年以来78个城市的5371万条病例数据,DIP收集91个城市的4787万条病例数据,形成基础数据库。经过统计学专家的统计分析,依托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等开展几十场临床论证,广泛征求并吸收卫生健康部门、财政部门、地方医保部门、医疗机构的意见建议,形成了2.0版分组方案。调整后的2.0版DRG分组,包括核心分组409组(较之前增加33组)、细分组634组(较之前增加6组),重点调整了临床意见集中的13个学科,细化了资源消耗较高的分组;2.0版DIP分组,包括核心病种9520种,能够覆盖95%以上的出院病例。
DRG/DIP的推行,让医院从传统的以药品、耗材为利润中心的模式,转变为将其视为成本中心。这意味着医院必须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成本控制,否则就可能因为过度医疗而造成科室的亏损。对于适应改革较快的医院来说,他们已经找到了在新的支付制度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但对于一些还在摸索中的医院来说,DRG/DIP无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益最大化,成为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住院15天必须出院、不收治疑难复杂病例、收治病人先当会计再当医生等现象。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表示,国家医保局反对把医保支付直接和医生挂钩。支付方式改革的制度设计,“其实就是想让医生该怎么看病就怎么看病,医疗机构只要规范诊疗,这就是支付方式改革希望达到的目标”。
多地代表谈改革实践:强调高质量发展
DRG/DIP 2.0版方案特别强调了用好特例单议机制保障复杂危重病例救治:对因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新药耗新技术使用、复杂危重症或多学科联合诊疗等不适合按DRG/DIP标准支付的病例,医疗机构可自主申报特例单议。这一机制解除了医疗机构收治复杂危重病人的后顾之忧,确保了医疗机构愿接愿治、能接能治。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处长许中认为,DIP绝对不止是算经济帐,更不是简单的“打包付费了就要拼命地压缩成本,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是这样的理解,就有可能把DIP的管理简单等同于成本管控,这是没有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有机结合的。
广州市医保局副局长林立介绍,“特例单议、以及辅助目录,还有特殊项目加成这些分值的机制,比较好地解决了在临床中重特大疾病的诊疗,也推动了临床复杂技术的使用。我们也实现了按床日费用结算的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康复病例长期住院病人的就医难的问题。我们设置实施了343个基层病种,169个中医优势病种,推动了分级诊疗,也推动了中医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我们省内异地的就医病人在广州和本地的就医比例接近60%到80%,一并纳入了本地的DIP结算,实现了同病同治,节省了医保基金,同时对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有促进作用。在政策体系方面,我们设置了比较完善的支付参数体系,医院等级的基本系数加上加成系数,既能够客观地支付不同等级医院差异的费用,也能解决很多复杂疾病。包括老年病人、儿童病人的比例,这些对医院有相应激励机制,保障了特殊群体和重病的救治。”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进夫介绍,从改革之初,安阳市人民医院就确立了打地基、架柱梁、强学科、促发展的“四步走”战略,几年来,医院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营方式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医疗与医保是命运共同体,我们改革的目标就是要结构优、效率快、质量好、成本少,争取用较低的医疗费用使当地的老百姓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资源配置上,从注重物质要素向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转变;在成本控制方面,实现了从‘算’到‘管’的全流程监控,以主要病种的临床路径为基础,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让职能科室和辅助科室向成本负责,而不是把压力转到一线的医务人员;从绩效看,不将支付的结果推向医生层面,因为支付的结果是医院的事儿,让医生安心看病,对医生的考核是其医疗行为的合规性和医疗质量。”
DRG/DIP分组方案2.0时代:规则的修正促多方共赢
4月份以来,国家医保局采取官微推文、新闻发布等多种方式,讲事实、摆道理,号召和推动医疗机构协同改革;4月17日-20日,国家医保局连续召开五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专题座谈会,听取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按病组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的意见建议;5月8日-9日,国家医保局在上海举办2024年支付方式改革培训班,系统进行培训辅导,推动各地医保部门统一认识、优化政策、深化改革。再到近日印发的《通知》,积极回应医疗机构期待,进一步明确深化改革的举措和要求,推动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新格局。DRG/DIP的分组方案即将进入2.0时代。
DRG2.0版的优化完善突出在3个方面:
一是对临床意见比较集中的重症医学、血液免疫、肿瘤、烧伤、口腔颌面外科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复合手术问题进行了优化完善;
二是根据ICD-10和ICD-9-CM3的编码原则和编码共识,对“不可作为主要诊断”的疾病诊断和“常规小的、门诊可进行”的手术操作,附加列为分组规则除外,减少医疗机构QY和0000组的产生;
三是对MCC/CC表的测算引入了遗传算法、考虑了麻醉分级,更加符合临床医疗需求。
DIP2.0版的优化完善集中在4个方面:
一是采用“主要诊断+主要操作+相关操作”进行聚类,有利于双侧手术、转科等临床诊疗的价值体现;
二是在对“诊断+手术操作”进行“随机”组合的基础上,加入了资源消耗的判断,仅对引起资源消耗显著增加的必要手术操作独立成组,促进分组更加科学;
三是病组数量有所减少,尤其是核心病种从11553组调整为9520组,集中度得到提升;
四是减少了名称中含“未特指”、“其他”等的病种,病种诊断更加明确。两个升级版本的分组方案都着力解决实际付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更加贴近临床实际,更加符合医疗需求。
首都医科大学医保研究院副院长应亚珍介绍,DIP2.0版的病种库调整的重点包括增加了相关手术操作可以单独成组的规则,“让医疗机构和医生会更加愿意根据病人的病情,一台手术操作里面如果说能同时操作掉的就一起操作掉,尤其是双侧比如说多部位的同时操作,不是让病人反复住院反复手术。这样一个支付导向既是尊重临床的客观现实,也是引导医疗机构合理的诊治,同时让患者缩短病程,避免反复住院带来的痛苦。而且从总体上来说,可能它会更加节约我们医疗资源的消耗。所以说这个调整应该是多方共赢规则的修正。”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