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健康网
当前位置:正大健康网 > 养生保健>

“乡亲们身体健康,我就踏实!”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时间:2023-08-24 09:50  来源:人民网   阅读量:9899   

戚凤亭在卫生所给患者把脉。 人物小传 戚凤亭:1948年生,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杨店村人。他扎根乡村,行医58年,免除困难群体医...

戚凤亭在卫生所给患者把脉。

人物小传

戚凤亭:1948年生,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杨店村人。他扎根乡村,行医58年,免除困难群体医药费40余万元,曾荣获“山东省优秀乡村医生”“菏泽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高温酷暑的一天,大地被晒得滚烫。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杨店社区卫生所里,泛黄的吊扇铆着劲吹着,排队看病的村民挤满了屋子……

屋子正中,摆着一张桌,一位“白大褂”正给患者把脉问诊。只见他鼻梁架着眼镜,神情专注、一丝不苟。他便是戚凤亭,今年75岁,一听岁数,在场人无不惊呼:这精神头,可不像古稀老人。

戚凤亭总是笑眯眯的,话不多,很随和。他当乡村医生58年,免除困难群体医药费40余万元,他经常说:“乡亲们身体健康,我就踏实!”

“长大了一定要做医生,与疾病做斗争”

戚凤亭在家里排行老大。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总是推着手推车,推着弟弟四处奔走。

长大一点,戚凤亭才知道,原来弟弟罹患小儿麻痹症,一直无法医治。但是,父亲不放弃,四处求医。这件事深深印在戚凤亭的记忆深处,一颗种子逐渐在心中萌芽:“长大了一定要做医生,与疾病做斗争。”

初中毕业,戚凤亭考取了定陶县卫校。他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毕业时,本能留在县城工作,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农村更需要我”。

1965年,戚凤亭回到老家杨店村。以前,村里没有村医,乡亲们若生病了,需步行5公里,到县城看病。因为看病不方便,村民遇到头疼脑热的小病就扛一扛,实在扛不住,才去医院。

这回,听闻戚凤亭要回村给乡亲们看病,大伙特别高兴。村里特意腾出三间土房,作为村卫生室,周边的乡亲们纷纷前来帮忙收拾房子。

在这三间土房里,戚凤亭设置了诊疗室、医药室等。他背着药箱,迈开双腿,跋涉乡间,上门给村民看病;周边5个自然村,3600多人,戚凤亭24小时待诊,很多天几乎没休息过。

在看病的过程中,戚凤亭发现:中医在治病、调理、预防等方面有显著疗效;他潜心钻研,学习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逐渐地,戚凤亭医术好在当地传开了。县里相关部门想调戚凤亭到县医院工作,但戚凤亭不同意:“我如果离开了,乡亲们看病怎么办?”

2007年,戚凤亭筹资30多万元建设了现在的卫生室,治疗室、观察室、输液室、药房一应俱全。这是定陶首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不少周边的村民也前来看病。

“这些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相关部门还给基本公共卫生补贴、基本药物补贴。”戚凤亭说,“以前做梦也想不到能有这么好的条件,我很满足!”

“救人如救火,我是党员,倒贴钱咱也得干”

“咚咚咚——咚咚咚——”

有一年下大雨,夜已深,戚凤亭家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由于戚凤亭常年坚持夜间出诊,敲门声一响,他马上就醒了,赶紧从床上起来……

打开房门,来人一边大口喘着气一边说,有个邻居发生了抽搐,情况很危急!患者是李老汉的老伴儿,儿女都在外地,李老汉外出工作,家中仅剩她一人。戚凤亭立即背起药箱,披上雨衣,骑上自行车冲了出去……

那一夜大雨倾盆,耳边响着“哗哗”的雨声,戚凤亭埋头骑车,土路泥泞,骑车格外吃力……赶到后,戚凤亭为老太太做了仔细的检查,但病情太严重,必须马上送去医院,再晚后果不堪设想!他来不及犹豫,将患者扶上自行车,冒着大雨,踏着泥泞的道路,把老太太送到了医院,最终得到及时救治;此后,戚凤亭定期上门为老两口检查身体,从不收费。

戚凤亭为村民看病有个规矩:先看病,后收钱;没有钱,就不收钱。对于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军属,戚凤亭不仅上门去为他们看病,还一律免费。

在杨店社区卫生所二楼,屋子里都是药材。在一个角落里,堆满了成捆的单据。这是啥?记者有些好奇。戚凤亭打开一卷,仔细看,竟然是厚厚的一沓未结清的处方单。粗略估计,这些处方单的数额达40多万元,都是为困难群众免除的医药费。

87岁的李德忠就住在戚凤亭屋后,早年间受过伤,腿脚不好,下不了地,住院治疗后仍不见好,还花了不少钱。返回村里后,戚凤亭天天上门为李德忠打针、针灸,慢慢地,李德忠竟能短暂站立了。“只要有需要,戚大夫冒着风雨也会来,这些年多亏了他!”李德忠感动地说。

当村医这么多年,戚凤亭没攒下什么钱。早年间,他出诊一次只收几块钱甚至几毛钱,再免了医药费,卫生室尚且举步维艰,更别提贴补家用。家里活计全靠妻子邵玉芝,她勤劳朴实,种着七八亩地,维持着家里的生活。

每年,邵玉芝从地里收了粮卖了钱,戚凤亭就会来念叨:“老李的病治好啦,老王的情况不太好,还得再恢复恢复”。邵玉芝知道,他是来打这笔钱的主意了。

“咱家也没啥钱,贴补了卫生室,咱们的生活怎么办?”邵玉芝不解:戚凤亭咋就不替家里考虑呢。

虽然埋怨,但邵玉芝知道,为了给村民看病,戚凤亭吃过不少苦,甚至还受过伤。有一年下大雪,夜间出诊,戚凤亭心急如焚,一不小心脚下打了滑,竟连人带车掉入深沟。等到回家,才发现腿上划了一道长口子,邵玉芝看了心疼得直抹泪。

在村里,只要村民有需要,无论严寒酷暑,他都毫不犹豫地上门看病,从不喊苦喊累。

眼下,戚凤亭还想把家里的钱也补贴卫生室,邵玉芝自然委屈。“有钱谁愿意欠账,救人如救火,我是党员,倒贴钱咱也得干!”戚凤亭急得直跺脚。

邵玉芝拗不过,只得依着丈夫。日子久了,邵玉芝看着戚凤亭提到的乡亲们身体逐渐好转,心里也是暖暖的。

每年,戚凤亭都会收到不少村民送的锦旗,累计几百面,荣誉证书装了满满3个袋子,但他不看重这些荣誉,他说:“只要大伙身体好,我宁愿什么荣誉都不要!”

“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继续干下去”

一直以来,戚凤亭有一桩心事: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以后谁来接手这个乡村卫生所,谁来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从小耳濡目染,大儿子戚红伟也学了医,毕业时本可以到大医院工作,但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他动了回乡的心思。

戚红伟说,“小时候不理解,家里生活已经很拮据,父亲为啥还要免费给村民看病?如今,自己学了医,才深深地理解了父亲。”

但是,大医院条件好,更有前途,戚红伟犹豫了。戚凤亭看透了儿子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咱学医为啥?不就是治病救人吗?无论在哪,都能干成事!村里缺大夫,你就回来吧。”

父亲一席话,让戚红伟感触很深……后来,他带着妻子回到杨店社区卫生所,干起了村医,如今也已年过半百。“俺爸看病,废寝忘食,他觉得为乡亲们看病是最重要的事,我要以他为榜样,把这个事业继续干下去。”戚红伟说。

在戚红伟的带动下,陆续有医生加入乡村医生队伍。2003年,戚凤亭的外甥学医毕业后,也回到卫生所。现在,杨店社区卫生所共有4名医生,最年轻的44岁。

有人手了,戚凤亭也闲不住,“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继续干下去。”

平凡的坚守动人心

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乡亲们看病,把一辈子奉献给乡村,为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军属免除医药费约40余万元。他医术高、医德好、有耐心,放弃更好的发展机会,甘心坚守基层。在他的努力下,周边的村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同时他也收获了乡亲们的信任。

平凡的坚守总能触动人心。乡村医生是提升我国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正因为有像戚凤亭这样一直扎根乡村、做村民健康守护人的村医,村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才有了基础。人生处处是舞台,专注做好一件事,在平凡中也能谱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 人民日报 》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